首页 武冈文学 散文:茶泡饭

散文:茶泡饭

红楼一痴 2022-12-23 20:07 4
都梁月点评:时代各异,茶泡饭亦异!

图片



近段时间情况特殊,放开之后,很多人“阳”了。几天前老父亲便有感觉,发烧,夜间出汗,心里不舒服。我担心他心脏受不了,打电话问起,说是烧了一个晚上,算是退下去了。第二天,老妈也有了感觉,情况还好不算严重。因为没有去做核酸与抗原检测,不能确定是不是“阳”了。既然感觉并不太沉重,那呆在家里少出门,静养几天便好了。老妈说有感觉的那几天,吃不下东西,吃了就吐。渐渐好起来之后,食欲还是提不上去,老妈说想吃茶泡饭,沾不得油腻。
在贫穷的日子里,茶泡饭于平民百姓而言,是家常便饭。
我记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。在我四五岁的时候,父亲与他的一帮子堂兄弟一起搞副业,给国营林场搞运输,从大山深处把两百斤一根的原木扛到木材集散场。父亲后来回忆说,那些日子一天吃三斤米的饭,酸豆角做菜,能吃上炒豆子的日子都很少。那样跋山涉水扛木材的日子持续好几个月,很多身体强壮的都坚持不下去,吃不了那样的苦。父亲肩上的担子重,他凭着顽强的毅力硬是挺过来了,坚持到最后。有一天傍晚,奶奶煮好了饭,还来不及煮菜,父亲便回家了。他实在是饿得不行了,斗笠都没取下来,直接在灶上舀饭吃。奶奶很自责地说:“哎,晚了一步,怕下雨收东西去了,没给你煮菜。”父亲便把那个老茶罐脖子一摇,倒出淡黄的茶水,就着茶泡饭吃起来。奶奶说慢吃点,茶泡饭伤胃。
我觉得很好奇,茶泡饭,有趣。父亲吃完饭,我看看还留着一点锅巴,求着奶奶说我要吃茶泡饭。奶奶说,小孩子不能吃茶泡饭,对身体不好。无奈我反复央求,奶奶便把锅巴里冲了点茶水,加了点盐,搅拌几下递给我。可能是饥饿的原故,我竟觉得茶泡饭很好吃,尤其是稍微浸泡过的锅巴,软软脆脆的,颇有意思。


那个时候的茶,是土茶,山里多着呢,每次上山砍柴,我们兄弟都要砍一把土茶梗回来,挂在木墙上。奶奶在煮饭之前,先煮一锅子茶,那些茶梗被斩成寸把长,放在铁锅里煮开之后,再文火熬煮,直到茶水黄里带红了,就舀进大陶罐里。爷爷说我们家里的大茶罐有很长的历史了,装这种土茶,就是夏天三五几天不会变馊。

后来,或是为了赶急,父母们也经常吃茶泡饭,匆匆两碗下肚就出工去了。有时进城办事,为了赶车,怕耽搁时间,也匆匆就着茶泡饭吃了急急赶路。


在贫穷人的眼里,无可奈何才吃茶泡饭,不至于寡淡无味,能有茶泡饭吃也算是幸福了。读小学的时候,常常因为担心上学迟到,吃茶泡饭的日子是常有的,爷爷经常批评我会吃坏身体的。年少不懂事,哪里听得进去。现在回想起来,也并没感觉出小时候的茶泡饭有什么不好,或者有什么好。总之,有过,但不留恋。有记忆的,是那段难忘的穷苦的日子,农村人的日常生活是现在城市少年无法想象的。


渐渐年长了,怀旧的情结越来越明显。回到老家,坐在老木屋的廊柱下,想起几十年前木壁板上挂满了农具,蓑衣、斗笠、簸箕、牵牛的绳索还有各式竹筛子,廊檐的横梁上晾着豆梗、高粱与包谷棒子。与儿时的伙伴说起当年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话题,读书回来先放牛砍柴下水库洗澡,回到家里吃油饭,或者茶泡饭,放下碗一溜烟跑到打谷场,听长辈们讲鬼故事,听得心惊胆战,不敢一个人返家。


老一辈的说,有茶泡饭吃是幸福的,瓮里有米,就有幸福感。那时的人是最容易知足的,能吃一餐饱饭,他们就觉得此生不枉来过。谈起1958年后的三年苦日子,人们的生活目标非常明确,就是为了生存,地里能吃的都被吃光了。院子里一个叔叔,饿得实在不行,可怜兮兮地跟队长说:“行行好,给我半升糠吧,我受不了了。”队长看着他浮肿的腿,无奈地说:“哪里还有糠?牛栏上还有几把稻草。”
往事不堪回首,时代一去不复返,那样的苦日子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。我们的祖父辈、父辈们体验过,成为他们生命中无法抹去的记忆,走到今天,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真的是沧海桑田啊。
读《红楼梦》,回想起第四十九回“琉璃世界白雪红梅,脂粉香娃割腥啖膻”,“一时众姊妹来齐,宝玉只嚷饿了,连连催饭。好容易等摆上来,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。贾母便说:‘这是我们年纪的人的菜,没见天日的东西,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。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,你们等着吃。’”宝玉饿了等不及吃新鲜鹿肉,“只拿茶泡了一碗饭,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。”这个小小的细节给我很深的印象。富贵之家的公子哥儿,整天吃的是山珍海味,偶尔吃个茶泡饭,是快意事。
饱汉不懂饥汉饿。据说慈禧太后饮食奢侈无度,每餐大桌摆上108道菜,花费数百两白银。五味令人口爽。慈禧觉得长沙的臭豆腐味道独特还能消食,便十分推崇。当吃腻了臭豆腐后,慈禧转而爱上了茶泡饭,说尝遍人间美食,还是粗茶淡饭好。此故事与那个“何不食肉糜”的晋惠帝如出一辙。
不过,慈禧的茶泡饭估计与我们平常百姓吃的不一样。至于如何个吃法,民间也不见资料记载。但是,通过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,大略可知,茶泡饭是颇为讲究的。


下面引用两则资料,仅为说明茶泡饭的历史来源。
(一)周作人先生在其散文《喝茶》中说:“日本用茶淘饭,名曰‘茶渍’,以腌菜及‘泽庵’等为佐,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。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,惟其原因,非由穷困即为节省,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,此所以为可惜也。”


日本茶泡饭佐料极为丰富,三文鱼、海苔、白芝麻、煎茶、酱油,种类繁多。可见,日式茶泡饭是高档享受,并不是贫民百姓的日常。


(二)《中国烹调大全·古食珍选录》写:“冒妾董小宛精于烹饪,性淡泊,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,每次吃饭,均以一小壶茶,温淘饭,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,六朝时已有。”由此可知,茶泡饭的历史悠久。


此处“冒”指冒辟疆,清初大才子,其妾董小宛精于制作美食,至今留传的“董糕”就是董小宛发明。此材料中说明,中国人的茶泡饭在六朝就有了,至于吃法就比日本人简单也不讲究。



阅读 4807 6
分享到:
评论列表

王忠义

留言“旁征博引”写成了“傍证博引”,特更正。

1年前

王忠义

上了些年岁的人,是没少吃茶泡饭的。病了,没啥好吃的(更别提营养品),为了活下去,吃茶泡饭;忙了,停不下来,为了抢时间,三下五除二,吃茶泡饭;没有下锅的菜,好歹将就一餐,吃茶泡饭……

1年前

王忠义

以平平常常的“茶泡饭”为经,以古今中外史实、趣闻为纬,傍证博引,穷的、富的、苦的、甜的,不堪回想的,难以忘却的,写出那么多故事来,不容易,不一般!

1年前

都梁月

时代各异,茶泡饭亦异!

1年前

发表评论

已输入0/200 个字!